“南抖音、北快手”
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(fā)展,智能手機作為人們常用的工具之一,衍生出來的娛樂方式更趨多元化。
從整體的娛樂范疇看,綜合視頻類應用穩(wěn)坐娛樂應用活躍用戶規(guī)模頭把交椅。除了愛奇藝、優(yōu)酷、騰訊視頻等影視播放平臺外,短視頻平臺幾乎分得了整個視頻類應用的半壁江山,當前所流傳的“南抖音、北快手”形象,則更貼切的說明了短視頻在我國的影響力。
2017年開始移動短視頻市場用戶規(guī)模開始呈持續(xù)式爆發(fā)增長。在抖音APP推出之前,短視頻行業(yè)的領頭羊快手曾一度超越眾多對手成為日活規(guī)模最高的視頻類應用,直至2017年3月抖音APP開始迅速引發(fā)用戶關注,用戶量也由此實現了爆發(fā)式增長。
恒大研究院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7月短視頻月活躍用戶數達5.08億,占國內網民數46%,可見,短視頻的用戶粘性十分可觀。此外,短視頻的用戶分布十分廣泛,不僅表現在地理位置上,年齡范圍也遍布甚廣,以當前用戶量較高的短視頻平臺為例,抖音用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較為發(fā)達的城市,快手則在二三線城市用戶居多,不僅如此,農村人口也很大一部分加入了短視頻大軍中。
近日,阿里似也在短視頻市場發(fā)現了新商機,于2018年9月10日推出了短視頻APP“鹿刻”。但該短視頻平臺在內容上與抖音和快手等應用有著較大差別。鹿刻更側重于商品銷售轉化率,市場定位也較為明確,致力于打造生活消費類的短視頻社區(qū),這與阿里的淘寶、天貓等購物平臺在大方向上不謀而合。
從阿里入局短視頻可以看出,短視頻市場雖然發(fā)展勢頭迅猛,但人口紅利漸失,以抖音、快手為首的短視頻平臺的分流影響也已基本穩(wěn)定。倘若,阿里再推出與現有短視頻同類別的短視頻平臺,很可能會成為這場角逐中的居后者。
“生活沒有什么高低”VS“記錄美好生活”
當我們刷著自己的朋友圈時,沒過幾條可能就會看見好友分享的一段抖音或快手短視頻。不知不覺中,短視頻平臺不再單單是一個娛樂性平臺,也兼顧了一定的社交屬性。
短視頻平臺之所以能異軍突起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:用戶時間碎片化、平臺的包容性、去中心化等。
1、用戶時間碎片化
用戶時間越來越趨于碎片化,生活節(jié)奏不斷加快,也正因如此,無形之中為短視頻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。
年輕網民受時間碎片化的影響,注意力也越來越碎片化。據QuestMobile統(tǒng)計,2017年12月全體網民人均使用的應用數量為17.0個。其中,90后一代平均使用數量達20.5個,00后一代平均使用數量達21.9個。與此同時,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236.8分鐘。這意味著,如果按全體網民人均使用應用數量17.0個進行分攤,人均每天花在單個應用上的時長為14分鐘。因此,短視頻平臺在時間上很好的迎合了用戶的需求。
眾所周知,抖音APP發(fā)布的內容幾乎都是15秒鐘的短視頻,而快手錄制的短視頻時間基本上都是9、10秒。對用戶來說,無論是作為一個內容發(fā)布者還是一個圍觀的者,都不會占用自己大量時間。
2、平臺的包容性
面對較為龐大的用戶基礎,用戶關注度較高的內容發(fā)布者對短視頻發(fā)展的貢獻度不言而喻,有時短視頻平臺里面的大IP(Intellectual Property)的影響力甚至高于一些明星和行業(yè)名人的影響力。
快手與抖音可謂在短視頻行業(yè)平分秋色。快手的廣告語是“生活沒有什么高低”,從中不難看出快手平臺的包容性,無論你是誰,你都有權利享受生活,都有權利在這個平臺上分享你的快樂,而實際當中,快手也確實做到了足夠的包容,該平臺的用戶群體幾乎涵蓋了全國各個省市。與快手不同,抖音的廣告語是“記錄美好生活”,定位也更高一些,旨在吸引玩轉潮流的年輕用戶,因此該平臺的用戶群體年輕人居多。
不得不承認,短視頻使得任何普通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展現自己的機會。
3、去中心化
抖音和快手的迅速崛起,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“去中心化”的內容運營方式。
兩大平臺都是UGC(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原創(chuàng)內容)模式平臺。不以打造明星、網紅為核心,而是以分發(fā)內容質量為主,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內容創(chuàng)作中來。與“中心化”的運營方式相比,“去中心化”更加注重普通用戶的作用,由此生產出來的優(yōu)質內容,自然會享受到高的曝光度和關注度。故而,“去中心化”也帶給了更多生產優(yōu)質內容的普通用戶展現自己的機會。
但目前,抖音已不再是單純的“去中心化”方式運營,而是采取“去中心化”與“中心化”相結合的模式。
“中心化”使得PGC(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即專業(yè)生產內容)和一些明星達人為平臺注入了更多活力,為了維持用戶粘性,抖音邀請了不少當紅流量明星加入,利用粉絲的經濟效應來維持穩(wěn)定的用戶流。
“大IP”的全民之路——粉絲造IP
無論是抖音還是快手,都體現出了打造“IP”的新趨勢——粉絲造IP。不管是短視頻平臺還是一些選秀節(jié)目,擁有雄厚的粉絲基礎已經成了“大IP”的必備“武器”。
當今社會人們對某個名人價值觀和品質的判定,往往都是通過網上所呈現出來的信息決定的。這一現象在娛樂圈體現的更為突出,而粉絲造IP也表現的更為明顯。比如,一部電視劇中某個明星將角色演繹的非常精彩或某個選秀節(jié)目中某個達人表現的非常出色,而這時如果網上沒有與他相關的負面新聞被扒出,那他們可能通過自己的一部作品或一個節(jié)目就能積累大量的粉絲群,一夜成為眾人矚目的對象。
記得之前很火的一個選秀類節(jié)目《創(chuàng)作101》,其中的一名練習生楊超越因最終獲得第三名而飽受爭議。負面的聲音說她沒有顯赫的背景,也沒有驚人的才藝,唱歌唱的不好,跳舞也跳得不好,只不過有一副漂亮的臉蛋而已。成團夜當晚,就連被稱為“娛樂圈紀檢委”的王思聰都發(fā)文表示,楊超越出道是對其他十個小姐姐的侮辱,她的出道更是拖累了整個中國女團。而支持她的人則表示,現實生活中她是一個很努力的人,敢直言也敢表達自己的態(tài)度,現在的娛樂圈能有她這樣性格單純的人實屬不易。不管是支持她的人還是不喜歡她的人怎樣爭論,楊超越這個名字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,闖進了大眾的視野。除了本身就關注她的粉絲外,這場爭議也給她帶來了不少的粉絲群,不管抨擊她的人再多,她依然成了一個備受矚目的“大IP”。
娛樂圈能把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推到現如今這樣一個位置,抖音和快手這類短視頻平臺也為普通用戶提供了一個成名的渠道。
不少人都說抖音“有毒”,快手“魔性”,但又有多少人中了抖音的毒,入了快手的魔?這么多人喜歡抖音和快手的原因,除了滿足時間碎片化的需求外,也讓更多的人在平臺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,現實生活中自己的樣子,以及期待中自己未來的樣子。
不少人只是簡簡單單的在抖音和快手上發(fā)了一個短視頻,就收獲了無數的贊和關注,有了自己的粉絲群。起初,他們也是普通人,但通過這個平臺讓他們變得不再普通,或者說讓他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。
或許,抖音和快手之所以被人們所關注,是因為它為普通人提供了一面鏡子,照進了生活的現實,也照進了理想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