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,講求供需的平衡,一邊是供給,一邊是需求。傳統(tǒng)的營銷,會站在供給的角度,比如這個產品可以提供什么樣的功能,有多大的價值,是多么多么的好,這是產品經濟的理念,對產品的定位停留在供給者的角度上面。
供給角度的產品經濟,放在以前,它曾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營銷方法。但如果單從供給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產品,它是收取不了消費者的心的。
為什么這么說?
小編就問大家一個問題,你說,購買者一定是使用者嗎?對于這個問題,想必大家都知道,不一定!在商品流動的過程當中,買方不代表是使用方,比如,消費者只是去購買這樣的一款產品送給其他人,這時候就存在一個問題,購買者的購買需求不是要它作用多好,而是它要適合送禮。
因此,產生了一個從服務經濟發(fā)展過程中慢慢提煉出來的體驗經濟,一個從需求角度去重新整合營銷出發(fā)點的新理念。
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在哪里?這是體驗經濟應該在營銷過程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,也就是說,消費者來購買這個產品的體驗需求會有哪些,然后,從這些需求點出發(fā),一一攻入每一個潛在的消費群體。
就拿剛過的七夕節(jié)來說吧,相信不少七夕有女朋友的男神們,苦思冥想,要去哪里吃,要買什么禮物,不排除也有女神們作為主動方哈!在這一天里,對于吃的主題需求,未必放在食物的口味、價位、安全性上面,更多在于餐館的氛圍、環(huán)境,更多在于情感體驗上面。
而站在體驗經濟的理念上面來研究,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競爭對手。比方說,現在越開越多的茶飲店、甜品店、咖啡店等等,它們的競爭對手已經不是簡單地局限于飲食行業(yè)了,因為,生活的體驗需求日益提高,人們在這些店進行消費,更多是為了生活消遣、休憩,獲得一些脫離日常生活運作軌道的情感體驗。這時候,它們的競爭對手,可以是書店,可以是海洋館,可以是旅行社,能提供類似需求體驗的其他行業(yè)都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。
所以,我們看到現在很多類似的店鋪會推出某些主題來吸引消費者,有時候是專門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拍照圣地,有時候是擺設著各種藝術品的文藝小棧,這些都已經不再局限于一個“食”字上,而更多思考怎么最好地滿足客戶的體驗需求,這時候,營銷點就進行了一個深層次的跨越。